2011年4月8日 星期五

「電影心得」特別服務。

(圖:電影海報)

開眼電影網-特別服務

術業有專攻,醫生也要乖乖接受妓女的「治療」!


三月底有了一段時間的空閒,就跑去高雄電影圖書館看了這一片。此片本來只在台北上映,我因為公事繁忙無法北上,原以為就此要跟本片絕緣,沒想到因緣際會之下發現高雄電影圖書館有播映這片,剛好也有空閒就跑去看了。


伊莎貝是我很喜歡的法國演員,演過的角色不計其數是個非常有深度的女演員,初識伊莎貝是在數年前的台北電影節裡頭的伊莎貝特展的"鋼琴教師"一片。片中鋼琴老師的獨特個性令我至今都難以忘懷。


--


文章一開始的那句話非常切合的點出了整片的主軸,伊莎貝是一位高級妓女,收費一節數百歐元而且一次最低購買限額是十堂,這價位是非常高級的性工作者才能提供的價碼。


因此她提供了非常非常精細的"客製化",從性服務本位上的癖好至服裝上的變化甚至是用詞上的變化通通都可以隨著客戶的喜好來做改變以及更動。


而男主角則是一位心理醫師,收費一樣非常高昂,工作內容就是:「開門讓病患進門坐在椅子上一直說話,時間到了就開門讓病患回家。」


任何職業都會伴隨著倦怠,那是一種無聲的恐怖,是一種強迫性的沈睡,心理醫生厭倦病患的自言自語,歇斯底里般的瘋狂洗手,對於妻子的不睦產生瘋狂的不耐,最終導致離婚一途。而高級妓女工作內容的"多變"讓她自己失去了自己,她扮演著客戶眼中的夢中情人或是性衝動類型,她非常容易地使客人露出滿意的微笑,但她卻早已不再是她自己。


於是,心理醫生透過同業的介紹撥了電話給高級妓女,雙方在第一次碰面的時候卻不歡而散。因為醫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


我喜歡對話,不管是跟自己對話還是跟別人對話,因為對話的過程可以讓我發現我自己,劇中心理醫生的處境就是如此,他原先的厭倦自己、厭倦妻子,厭倦這樣已經不成原型的自己,於是他召妓,他想給自己一點快樂、一點改變、一點點那些"原不屬於自己生活圈中的小刺激"。


但是當他真的遇見的時候,他對著那些原本不應該存在自身生活之中的小驚喜,對著那位高級妓女說:「妳應該更加珍惜妳自己,因為你一直在成為別人眼中的愛物,妳早已經不是妳自己了!」


人們常說:「失去了才知道珍惜」,這是因為有得"比較",失去前以及失去後拿來相比才會知道哪一個才是對自己比較好的一方,對劇中心理醫生也是這樣子的,遇到一個比自己更加失去自我的高級妓女,他才知道自己要的究竟是什麼。


於是,他回去跟老婆重新來過。


--


事後,妓女對著心理醫師說:「我覺得我憂鬱,我覺得我需要治療。」於是心理醫生給了妓女一張同業的名片,交代她:「去找這個人做精神分析。」


結果醫生對著求診的妓女說:「我不會幫妳做精神分析。」


妓女哭著大喊:「為什麼!你看不起我是一個性工作者嗎?」




「我不幫妳做精神分析是因為妳根本就沒生病!」當醫生有些激動著這樣回答著的時候,我的心揪了一下,我對這個點共鳴非常深,那是因為我身邊存在著必須服藥控制所謂"憂鬱"情緒的人們。


從我的同業到我拍攝的模特兒到我的朋友甚至是我想做愛的女人們,這些服藥的人每個人都說自己有病,說著自己很憂鬱,他們說:「這個世界不能理解我。」


我有時候聽了會很難過,因為我真的無法理解他們...應該說...我無法理解的是"憂鬱"。因為在我的世界觀裡,憂鬱並不是一個足以影響我生活的情緒,它也無法控制我。


有時候我也會想著:「幹妳根本就沒病吧!」可是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非常強烈的攻擊,是一種不友善的接觸。


--


電影的最後,醫生跟妓女聊了很多,聊到看電影的我都快睡著了,醫生終於知道妓女學生時期學了很多專業的藝術知識,於是醫生拿了一張藝術商的電話給她,叫她從賣淫改成賣畫。


讓她從"販賣別人眼中的自己"變成"販賣真實的自己"。


--


妓女治療了心理醫生,但最終,妓女只是自己治療了自己。那些自以為自己有病、自己很憂鬱的人們,其實你們大多數都擁有過人的天賦與穩定又特殊的謀生能力,你們應該發掘如此特別的自己,讓自己的天賦自由,你們絕對有能力幫自己一把的。就像127小時的主角自己救自己一樣。


加油,祝福你們。

2 則留言:

  1. 看版大寫的這一篇文章~害我很想去找來看~有時探索內心是不可或缺的行為~有時我們會迷惘~這時就要去沉澱心靈 ~版大其他攝影相關的文章 寫的不錯~有空我也會常過來看的~ 因為我也是個s 也是在接觸攝影~ 只不過是跟你的順序相反~

    回覆刪除
  2. 哇~感覺是部不錯的影片,你真的看好多電影!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