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5日 星期四

「日記」論做工的人。

當初聽聞"做工的人"上市我是在台中往台北的阿囉哈上,一到台北車站我還在地下街迷路,走到腳痛最後找到誠品順利買到,然後前往北投泡溫泉,用幾個小時的時間立刻讀完,我還去加了林立青(雖然過幾天就取消追蹤了),對於他書中的描繪我深有同感,然而在最近,我感到來自於他深層的惡意,就像電影撒旦的情與慾傳遞的訊息一樣,這樣的人就好像懷有單一路線的美好似的,強逼大家接受他那單一、窄化的價值觀。現在看著我買的這本書,真的五味雜陳。



我只能在此提供身為一個讀者的失望:當初我會對「做工的人」這本書產生近乎"信念"的偏執是因為林立青的一篇短文"虧檳榔",文風筆觸深切的打中我的心內,他的煽情筆觸站一部分,但更多的是「即視感」,而這原因來自於以下幾點: 


1.我剛好虧過檳榔,我還在檳榔攤門前點菸,結果火太大燒到自己的鼻毛大聲尖叫嚇到那個只穿薄紗的西施。 


2.此書發行時間我剛好在蓋廠房,這廠房目前正在收工階段,耗時兩年,我在期間接觸了版模工班、水電工班、空調工班、鍋爐工班,等等的工地施做單位,我對此獨特的營造系統產生很大的興趣,我也時常監工所以認識了很多我們local的施做單位,"做工的人"這本書剛好填補了我當時的求知慾望。 


3.對書裡貧窮的印象:這本書談論了幾個"外地移工"的章節,這跟我身處的環境非常的有關聯,我在此提供幾個非常震撼我心靈的經驗,這個經驗我之前可能提過,第一個是我時常出差出去玩,有一天我介紹我公司同事(大部分都是外配,雲林海線幾乎都是外配)一間叫做brade papa的泡芙店,一顆45元,很好吃,我糾他們團購,我出差完幫他們帶回來給他們,結果他們不是說「喔這泡芙好貴不要買」他們說的是「我的小孩國中了還沒去過台北,讓他吃吃看台北的東西」,我不太理解跟我身處同一個世代的你們大家對這件事情的看法到底是怎麼樣,但我覺得百感交集。(還有他們也愛吃已經退出台灣的半熟起司塔,我都半價幫買,剩下的錢我補,所以他們都覺得半熟塔超便宜) 


我認識的這些人幾乎都跟書裡提到的”貧窮困境”有重疊的經驗,我聽過一句很辛酸的話,當我在跟他們聊小孩教育的議題時,他們說的是:「我們的小孩連起跑點都沒有,我只求他不要做壞事。」我追問:「那如果小孩不讀書怎麼辦?」他們回:「這就我的命了!好吃懶做我也沒關係,我只希望他不要做壞事。」 


我的工廠都是女性作業員,這是因為我們是手工廠,而教育就是他們最關心的事情,在我們家那個鄉下地方哪有什麼被歧視的意識,他們就只是抓著一個希望,然後希望自己能活到小孩能自立的一天,然而他們有的卻連中文字都看不懂,小孩究竟該如何自立?他們的家庭主要經濟收入都是靠家人去「做工」,對就是書提到的那些人,那些唱著勞工兄弟喝著阿比的人,可是他們卻一天到晚在受傷,昨天阿花的老公手指被切斷、今天志玲的老公在彫刻廟的時候從天花板掉下來,天天都在請假回去照顧公婆。 


我希望這本”做工的人”的出現,可以破除台灣人對階級、工作、以及貧窮的歧見,就算是22k的人都能試圖理解"做工的人"這個族群到底在什麼環境下存活,我不知道這本書到底有沒有做到我希望的這件事,我只知道現在還是有婚姻粉專在3000鎂、4000鎂的買賣婚姻。 

我對作者的失望不是來自於他找妹仔代言、倡議女權或是跟女權(移工權、勞權等等)站在一起,我書讀得不多,這種艱深的話就給有在讀書的人說就好,我記得作者提到工地文化,包含性羞辱玩笑等等都是抱持著「這是一個地方獨特發展的文化」書中自然沒有對這方面多加置琢,但他現在在臉書上的發言就不是這樣子的,他顯然不尊重封閉性高也已發展一段時日,早已經有其專屬文化的社團,要不說別人都刻意羞辱人、要不就者些社團都邪教,我就是對這點感到非常失望。他書中提到一個在麥寮工地的酒店,有著兩位身體殘疾的工作者,整個工地的人都不去,就只有兩個身上也有著殘疾的工人去,他說他無法想像那位手掌只有大拇指的工作者是怎麼賺錢的,然後書中轉述他們最後是包著保鮮膜半套做完的,書裡面一副苦民所苦嘴臉、一種我明白你的無奈、一個"我尊重封閉場域的自成文化",然後看得越久,越發現根本不是這樣,所以我很失望。 

我不是一個有錢的人,我也不是羅志祥粉絲買十張專輯就為了可以抱抱,”做工的人”我只買一本,但我讀完就借出去給別人讀,希望別人能受點影響對貧窮、歧視、移工、勞權等等議題產生更多的理解,讓社會更為多元。結果作者本人在女權妹仔家就變了模樣,拎娘勒XD。

我後來想想發現我推崇”做工的人”是不夠的,因為做工的人就是工作的人,所有工作的人都值得被尊敬,而不應該只是做工的人。言盡於此,謝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